CUSTOMER
客户中心
助力生命健康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加速转化
(一)帕金森病常用动物模型
1.模型概述 PD多发于老年人,目前认为与黑质-纹状体投射系统的多巴胺神经元退行性变致神经递质多巴胺减少有关。
2.造模方法 MPTP溶于生理盐水中。猴:下肢隐静脉0.35mg/kg,1天3次,第2、3天各2次。猫:5mg/kg,1天1次,共5天。C57BL小鼠腹腔给药36mg/kg,1天1次,共7天。
3.模型特点 猴出现的行为症状始终存在黑质尾状核多巴胺(DA)含量下降;C57BL小鼠纹状体内DA,蛋氨酸啡呔、亮氨酸脑啡呔含量下降,行为改变持续 2~3小时;猫行为改变维持11 天,纹状体 DA 代谢,黑质神经元变性方面与人类疾病相似。
(二)灵长类动物帕金森病模型
1.模型概述 N-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本身没有神经毒性,但进入脑中后在神经胶质及5羟色胺神经元内,经单胺氧化酶B催化转变为MPP+后进入多巴胺能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抑制线粒体ATP的合成,从而导致神经元的慢性死亡。
2.造模方法及特点 选8~10岁健康雄性恒河猴,麻醉后,颈部切开暴露一侧颈总动脉并细针穿刺,将MPTP 0.7mg/k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缓慢注入颈总动脉(1.0ml/min),压迫止血后缝合伤口,注射MPTP后3~8天,动物出现强直或震颤症状,表现为注药对侧肢体运动减少,动作缓慢,上肢明显,经常出现向注药侧旋转,仅能用注药同侧上肢抓取食物,动物出现症状后,观察服用左旋多巴能否缓解症状,以验证模型。在进一步实验前一周,肌内注射阿扑吗啡0.1mg/kg,进一步确定模型,并定量观察动物旋转次数。该模型虽然接近临床,但价格高昂,难以进行广泛的研究。
(三)旋转大鼠模型
1.造模机制 利用神经毒剂6-羟基多巴胺破坏黑质的多巴胺神经元。
2.造模方法 选用160g Wistar 大鼠,麻醉后固定于立体定向仪,确定黑质坐标。以微量注射器向上述坐标点注入 6-羟基多巴胺10μg/min,注药后留针1~5分钟,缝合伤口后抗感染治疗3天,两周后大鼠皮下注射阿朴吗啡 0.25mg/kg,诱发大鼠旋转,3~5分钟动物出现旋转,记录40分钟总的旋转次数及方向,以后每周观察一次。确定旋转鼠模型成功的标准:连续两周测试平均转速>7次/分钟,持续旋转>40分钟。
3.模型特点和应用 该模型有操作简单、成功率较高、观察方便等特点,故应用广泛,但与灵长类动物模型相比还不能较完整准确反映PD的特征。复制成功率为60%~70%。
4.注意事项
(1)黑质靶点的确定,应根据所用的定向图谱及立体定向仪认真调整验证。
(2)6-羟基多巴胺应新鲜配制,颜色以橙红色为准。注药速度与留针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