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CUSTOMER

客户中心

助力生命健康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加速转化

实验动物疾病模型-脑血管疾病动物模型
更新时间: 2025-01-07 10:55

沙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

由于沙鼠后交通动脉缺失,Wilis环前后半环不连续,故经颈部结扎一侧颈总动脉可以方便地造成同侧半球缺血。

全脑缺血动物模型

1.沙鼠全脑缺血模型 沙鼠独特的脑血管解剖生理特性,决定了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可造成全脑缺血模型,开放双侧颈总动脉则可方便地恢复血流,已广泛地应用于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研究。

2.大鼠4条血管关闭全脑缺血模型

(1)造模方法:第1天在麻醉状态下,在枕骨后切开皮肤,显露第1颈椎两侧的翼小孔,用尖端直径为0.5mm 的电凝器插入翼小孔中,烧灼双侧椎动脉,造成永久性闭塞。第2天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出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之,即可制备出全脑缺血模型。

(2)模型特点:制备本模型关键之处在于对双侧椎动脉的处理。模型成功的标志为大鼠应出现意识障碍,反正反射消失。

脑出血动物模型

1.脑出血概述

(1)病因、病理学特点及病理损伤机制:病因包括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脑淀粉样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其他脑血管病、肿瘤、血液病、抗凝溶栓治疗、外伤等。病理学特点:出血侧半球肿胀、充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或破入脑室,严重者可见脑室移位、变形和脑疝形成。光镜下可见:出血灶形成不规则空腔,中心充满血液或紫葡萄浆状血块,周围是坏死脑组织、瘀点状出血性软化带和明显的炎细胞浸润。血肿周围脑组织受压,水肿明显。

病理损伤机制:颅内血肿扩大及占位效应,局部脑血流改变,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及神经细胞毒性损伤。

(2)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约15%的患者在睡醒后出现症状;约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水平下降;约 40%的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是脑出血的一个重要体征,特别是大脑半球血肿的患者。90%的患者在急性期血压升至较高水平;6%~7%的患者癫痫发作,脑叶出血较深部出血更常见。

CT检查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出血区呈高密度影,CT值在45~90Hu。周围有低密度水肿带,其宽度不等,一般小于15毫米。血肿在7天后边缘开始模糊,数周后逐渐从 CT中消失。

MRI检查可发现 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在 SR扫描像上血肿区可呈高信号区;在IR及SE扫描像中血肿区可呈现周围较高,中心较弱的信号区;血肿周围的水肿带信号较强并可有占位效应。脑血管造影有助于排除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及其他引起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变。

(3)诊断与治疗:凭借高血压病史及影像学检查不难做出诊断。内科治疗包括控制血压、控制血管源性脑水肿、保证营养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防治并发症等。外科治疗包括脑室穿刺引流、血肿开颅清除术和微创清除术等。

2.大鼠胶原酶诱导脑出血动物模型

(1)模型概述: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脑卒中病人中占1/3,14%~15%死亡率,现在复制脑卒中模型多采用两类方法;即在动物脑内直接输注抗凝或半抗凝的自体血;另一种用 SHR/SP亚型大鼠,前者人们可以控制出血量及部位,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人脑出血后的病理改变,对于后者人们可以研究在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发生的脑出血,最近出现了用胶原酶诱发脑出血的模型,该模型应用有自己的特点。胶原酶是一种金属蛋白酶,可以分解细胞间质及血管膜上的胶原蛋白,使血管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向外渗血,进而血液逐渐积聚融合形成血肿。血肿的大小及形成速度由胶原酶的注入量决定。

(2)造模方法:麻醉SD大鼠,在立体定向仪上,根据实验要求将胶原酶溶液注射到不同部位。注入量为0.25~0.5μl,Ⅻ胶原酶生理盐水配成1U/μl。

(3)模型特点:2小时后出现出血片,4小时后加重,该模型较之自体血输入法成功率高,重复性好,如在胶原酶中加入 7U/μl 肝素1μl,可进一步减少酶用量,增大出血量,症状出现早且明显。

(4)注意事项:克服出血区与脑组织混杂的缺点,国内任泽光等对传统的Rosenberg 法进行了改良,用胶原酶加微量肝素联合注射诱导脑出血,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3.大鼠尾状核自体血注入脑出血模型

(1)模型概述:大鼠尾壳核是脑内最大核团,易于立体定位,且尾壳核属基底核,与人类高血压性脑出血好发部位基底核区相一致,因此大鼠脑出血模型中多定位于该处。

(2)造模方法

1)大鼠麻醉后固定,左股部切开,分离暴露股动脉,用经拉制的细PE管行股动脉插管。

2)大鼠俯卧固定于定向仪上,前囟与后囟在同一平面上。

3)头皮正中切开,暴露前囟及冠状缝,按大鼠立体定向图谱所示尾状核中心坐标,颅骨垂直钻孔,保留硬膜完整。

4)从股动脉抽血 0.2ml,注血 50μl,即相当于人脑 40ml 的出血量,较接近临床实际。注血速度为10~15ul/min,注射完毕后留针 20分钟,缓慢退针,以免血液自针道反流。缝合伤口,消毒(图10-2-1~图10-2-6)。

(3)模型特点:此种方法造模形成的血肿大小不稳定;神经功能损伤不明显,Bederson评分一般在2分左右,但血肿周围水肿带比较明显,多用于脑水肿的机制、各种药物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4)造模体会

1)同中有异:大鼠立体定向常用坐标为:中线旁开 3.0mm,冠状缝前 2.0mm,深度 5.5mm,但大鼠间仍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因此要根据外形及体重的不同做适当调整,包括进针深度。

2)善于创新:由于条件所限无牙科钻,自制钻洞器代替。具体方法:将不锈钢针头磨平后套入一细塑料管,针头前端暴露部分长约1mm,以此代替牙科钻,既节约成本,又能防止钻孔过程中对脑组织的损害。

3)注意细节:大鼠股动脉很细,且与股静脉,神经三者并行,分离股动脉时常因过度牵拉造成血管收缩而更加细小,给取血带来难度。此时,在动作轻柔的同时,可以滴注微量利多卡因减轻血管的收缩,并在取血点上下方覆以生理盐水纱布,以减少血管的暴露。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

1.模型概述 采用枕大池注血法。方法简单,可随意控制出血速度及注血量,效果确切,重复性好,动物死亡率低,适用于发病机制的探讨。

2.造模方法 股动脉插管;大鼠俯卧固定于立体定向仪上;纵形切开头颈部皮肤,分离枕大孔及环枕盘膜:用可限制穿刺浓度的细针穿刺枕大池,抽出脑脊液0.1ml左右:缓慢注入自体动脉血 0.2~0.3ml;缝合切口。

3.模型特点和应用 本法关键在于枕大池穿刺的深度、注血量及注血速度。利用大动物可通过脑血管造影观察血管痉挛情况,必要时可两次注血,诱发慢性血管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