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客户中心
助力生命健康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加速转化
(一)化学点燃癫痫模型
1.模型概述 该模型相当于全面性癫痫发作。
2.造模方法 大鼠或家兔腹腔注射兴奋性药物,如海因酸等,每天注射1次,2~3次注射后可出现癫痫发作。
(二)电点燃癫痫模型
1.模型概述 目前被公认为研究脑兴奋性,可塑性及长时程增强最实用的模型为点燃效应(kindlingeffect)模型。
2.造模方法
(1)大鼠麻醉后固定于立体定向仪上。
(2)根据坐标(冠状缝后3.8mm,中线旁2.0mm),双侧颅骨钻孔,用立体定向仪上将尖端裸露的直径 0.5mm的漆包线所制的电极置入双侧海马CA1区,并用牙科水泥妥善固定,也可选择双侧杏仁核团。
(3)术后经7天恢复期后,通过所置入的电极每日给予电刺激,参数为双相方波,波宽1mm,频率 50~60Hz,强度0.2~1.0mA,刺激持续2~6s。
(4)刺激数天后可记录到对该刺激反应的后放电,随着刺激天数的增加,后放电逐渐延长并复杂化,直至出现癫痫样放电并伴癫痫发作。
(5)刺激 30~50天,这种痫样放电及癫痫发作开始稳定,说明动物已被点燃,以后不予刺激也有自发性癫痫发作。
3.模型特点和应用 将其分为五级,即工级,面部阵挛;Ⅱ级,一级加节律性点头;Ⅲ级,Ⅱ级加前肢阵挛:W级,Ⅲ级加后肢站立:V级,Ⅳ级加跌倒:Ⅵ、V可作为继发性全身性癫痫模型。哺乳类动物均可建立该类模型,广泛用于抗癫痫药物的药效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