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客户中心
助力生命健康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加速转化
(一)模型概述
急性肾衰竭模型的诱发目前主要有:注入油酸、去甲肾上腺素、变性血红蛋白、甘油、氯化汞等。实验中是否形成肾衰竭要参考多方面指标,血尿中尿素氮含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造模方法
1.油酸法 选用 Wistar 雄性大鼠,体重 180~250g。将油酸 0.15ml/kg 直接注入大鼠的左肾动脉内,为了确保注入油酸时剂量的准确,用植物油稀释油酸。
2.去甲肾上腺素法 大鼠150~220g,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腹正中切口,银夹阻断肾动脉,直接向肾动脉中注入去甲肾上腺素,辅以甘油肌内注射。
3.变性血红蛋白法 大鼠实验前禁水48~72h,为使动物血管扩张便于作尾静脉注射,可将动物放在50℃的环境中数分钟,由大鼠尾静脉注入人的变性血红蛋白,剂量2g/kg体重,连续观察 4d。分别测 24、48、72h尿量,尿渗透浓度,血钾和尿素氨及肾组织学检查。
4.甘油法 选用大鼠,体重150~250g。实验前将动物放在代谢笼中,喂含有嘌呤的饮食。每天记录食物、饮水量及尿量。用药前禁水 24h,选择体重减轻和脱水的大鼠,以 50%甘油溶液 10ml/kg体重的剂量,分别在大鼠两侧后肢肌内注射,注射后动物可随意进食和饮水。
(三)模型特点和应用
1.油酸模型 注射后 10min 肾微血管超微结构和肾组织结构出现明显病变。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界限不清,核染色质高度聚集呈团块状,核膜部分消失,线粒体肿胀,嵴变少。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染色质浓集,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核固缩明显。注射后6h肾内皮细胞核破裂,严重可见内皮细胞崩解。注射后24h,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
2.去甲肾上腺素模型 10min可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不同程度肿胀,细胞数减少,球囊腔狭窄,甚至闭塞,6h可见肾小球破坏,小管坏死增多,其他组织未见异常,严重的微循环障碍是其特点,可用于肾微循环间质细胞、实质细胞改变的研究。
3.变性血红蛋白模型 发生肾衰竭的大鼠表现为呕吐,少尿,鼻、口、眼明显出血,血钾和尿素氮升高与人的肾衰竭症状相似。死亡率可达93.5%。组织学可见肾小管轻度水肿、变性。注射变性血红蛋白后6~48h为少尿期,肾小管病变明显,肾小管细胞散在性的呈现混浊肿胀坏死,也有萎缩现象。管腔内有时可见结晶。
4.甘油模型 注射2h后尿呈葡萄红色(变性血红蛋白存在)。注射甘油后 48h、4d、7d,心脏取血 0.75~1.0ml,测定血钾、钠、尿素氮。发现 24~48h 尿素氨较正常升高5~17倍,多数动物少尿或无尿,尿渗透浓度降低。微穿刺法可见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肾小管内有管型阻塞,间质水肿。甘油引起的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竭与人类急性肾衰竭表现的症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