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CUSTOMER

客户中心

助力生命健康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加速转化

SCI攻略——生物医药科技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如何署名和书写单位地址-署名
更新时间: 2025-07-15 09:27

署名资格

        谁可以作为一篇论文的作者?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然争议不大,但却难以解决。医学杂志编辑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建议作者必须具备3个条件,而且不是具备其中的一条或两条,而是三者必须全部具备,才符合作者资格。这3个条件是:①研究的构思和设计;②论文起草和修订;③同意发表最后的修订稿。Professor Day(1998)在他的How to Write and Publish a Scientific Paper?一书中把作者定义为对整体研究设计及完成实验的实际贡献者。这些精心的论述,十分准确地说明了论文作者署名的资格。归纳起来,论文作者的资格有以下4条。

        (1)必须是研究课题的制定者;

        (2)必须是全部参加或部分参加本实验研究工作的人;

        (3)必须对本研究工作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4)必须阅读过论文的全文,同意发表,并愿意承担由此而来的各种责任和义务的人。可见,对署名论文作者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并不是”沾边”甚或”不沾边”的都能成为论文作者的。Gaeta(1999)在他的论文”Authorship:‘Law’and Order”中对作者提出更为严格的5项法则。这些法则进一步说明了作者的资格及其应该完成的任务,不符合该5项法则的就不符合作者资格,而不能成为论文作者,不论他或她是什么职务。这里笔者原文摘录下来,以供参考。

如何署名

        1)作者姓名排列顺序的演变

        由于科学论文的发表对研究者的重要性,作者姓名的排列顺序历来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除非只有一位作者。有人形容其严重性时说道,”在作者排名问题上,除了决斗没有听说,什么事情都发生过”。以往曾是同一实验室的同事和朋友,因为一篇论文的发表而成为仇敌者并不罕见。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能被接受的排名顺序呢?十分遗憾,到目前为止,尚无一种公平合理的被大家公认的排名方法或系统问世。

        早期,英国的一些杂志曾经用作者姓氏首字母的顺序来排列作者,这种方法虽然非常简单,也极少争议,但却缺少实质性意义。因此,这一排列系统并没有得到普及和认可。话虽如此,最近笔者却见到以姓氏首字母的顺序来排列作者名次的杂志,这就是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主办的《物理学综述写作》(Physical Revier Letter)。其原由尚不清楚,是否因为作者太多(500~600位作者,下述)也未可知。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一种普遍的倾向是把实验室的领导者作为作者,甚至第一作者,即使他们并没有参加过任何研究工作。这是一种极不合理的现象,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在西方,人们逐渐地看重实验室的具体工作者,更看重在实验工作中实际的、真正的研究者。因此,把第一作者让给了他们,即使他或她是一名本科生或研究生。而实验室的负责人或老板则为第二(两个作者)第三(三个作者)或最后一位作者(三个作者以上),即使他们是诺贝尔奖获得者(Nobel laureate)也不例外。长时间下来,在欧美诸国,论文作者最后的一位已经成为最有声望、最具权威的作者位置。

        2)作者姓名排列顺序的倾向性原则

        虽然目前对论文作者姓名的排列顺序尚无一致公认、完全统一的规定及可被广泛接受的规则,但还有一般的原则和规范(convention)。科技论文作者排列顺序的原则是根据对实验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及所作贡献的大小而定。在西方科技界,研究课题的主持者,参加全部实验工作的人,并且又是论文的起草者或撰写者,理所应当的是第一作者。这不仅体现了对其劳动的尊重,而且还包含对文章负责的意义。习惯上,老板或负责人则是最后一个作者,也就是通讯作者。多数情况下,作者行列的两头都不会有太大问题,而中间作者的排列则往往出现很多矛盾。因为对研究贡献的大小很难用天平来称量,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合理。作为研究者,应该了解这一事实,应该体量老板的苦衷,只要老板不是有意刁难,最好还是接受老板的建议。从另一个侧面来说,第一作者对研究者是最为重要的,而第三和第四作者的确没有原则上及实质上的差别。因此,没有”争先恐后”之必要,也无”斤斤计较”的价值,还是”以和为贵”地去对待和解决这一矛盾为上策。

        十分有趣的是,T J Geata为解决论文作者排列顺序的矛盾,曾于1999年提出衡量作者贡献大小的7项标准(表3-1),并以此标准给每个作者打分,分数最高者为第一作者,以下也以分数高低排列名次。从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很完美而公平的办法,实际上则难以实施。因为这里面有诸多的人为因素,对某些指标要打多少分也是十分困难的事。例如,在西方,研究题目的构思一般是老板的事(雇员当然可以根据研究的进展情况,构思和设计出新的研究课题,但最后还是老板决定)。一些老板也会把对研究的构思和设想拿到实验室会议上进行讨论,大伙也可以充分发表意见,修正构思,修改设计方案。但给谁评多少分也确实很不容易,有时也很不客观,夹杂很多个人的印象及人为的因素。另外大家也都可以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设想;对论文草稿的修改,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很难给出合理而准确的分数。因此,这种方法在美国并没有广泛的市场,也未见哪所大学或研究单位付诸实施。

        3)署名方法

        这里所说的是具体的署名方法。在西方诸国,期刊杂志上准确的、统一的署名格式应该是:作者的首名(first name)在先,中名的首字母(middle name initial)紧跟其后,并附有句点,最后是作者的姓(last name)。例如:

“George M.January”

“Peter B.Hayward”;

“Micheal A.Newman”等

        有时作者的首名也使用首字母,上面的作者即可缩写为:

“GM.January”

“PB.Hayward”;

“MA.Newman”等。

        也有把作者的姓放在最前面的写法,如“January GM.;Hayward PB.;Newman MA.”等,这种写法常见于列录”参考文献”中。在论文署名时,具体如何写法,最终归顺于目标杂志的要求。从当前国际上的生物、医药学杂志来看,一般有以下署名方法。

        (1)全名署名法:名在前,姓在后,中名(middle name)首字母放于名和姓之间(有时需加句点),在论文草稿(manuscript)中一般放在标题之下的正中位置。如前述“George M.January”。

        国际上,采用这种署名法的杂志相当多,诸如Acta Pharmacol Sin、Am J Chin Med 、 Biochim Biophys Acta 、Cancer Celt 、Cancer Res 、Circulation 、Cardiology ,Clin J Am Soc Nephrol 、Eur J Pharmacol 、Gynecol Oncol 、JAMA 、J Chramatography、J GenPhysiol 、J Mol Cell Cardiol 、J Physiol 、J Am Soc Nephrol 、Kidney Int 、Mol Pharma-col、Neurosci Lett、Nature、Neuron、Science The Prostate等。

        东方人的姓名(包括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泰国人和缅甸人等)与西方人不同,他们一般没有中名(但印度人除外,据说子女的中名是父亲的首名,女子结婚后则改用丈夫的首名)。因此,多数亚洲国家的作者是全名都署上,且无缩写字母,也无句点,只是名在前,姓在后。例如,“Lanying Liu”(中国人);“Tetsushi Furukawa”(日本人);“Chang-HwaJung”(韩国人);“Han Aung”(缅甸人)等。

        (2)缩写署名法:是将作者的中名(如果有中名的话)和首名的首字母,各加一个句点,再把姓放于其后,整个署名也是放在标题之下的正中位置。如“M.A.Vermeylen”、“A.B.Wang”、“R.C.Choi”等。使用这种署名格式的杂志有:Br J Cancer、Exp Oncol、Gen Pharmacol、J Ethnopharmacol 、J Pharm Biomed Anal、Neurobiol Aging、Phyto-medicine及Urology等。

        以上两种署名法常常出现在各种期刊杂志的主题文章中,诸如“Articles”、“Original Paper”、 “Original Reports” 、“Original Contribution” 、“Original Articles” 、“Basic Science Articles”及“Review”等栏目中。而其他次要栏目的署名有时则不完全相同。

        4)中国作者姓名的译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6个民族(ethnic groups)。不同的民族有完全不同的命名方法、习惯和特点,因此中国作者姓名的英文署名方法值得特别注意。这里主要介绍和讨论中国内地汉族作者的姓名译法。

        从中国作者姓名翻译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人的姓名是按不同的字母直译系统进行的。早期的海外华人大都来自沿海地带,以广东、福建为主。众所周知,广东、香港和福建的地方方言与中国北方话及现行的普通话截然不同,而且这些地方话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当时的姓名直译是以”Wade-Giles”系统为基础。约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颁布了以普通话为基础的汉语拼音系统。目前,来自中国内地的海外华人的姓名多是以此拼音系统为准的字母直译姓名。按照1982年”ISO”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规定,中国人名属于专名,译成外文必须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译成外文时,姓氏和首名分开写,姓和首名的首字母大写,姓在先,首名在后。如一位作者的姓名为王心正,按这一规定其”正确”的译法是:

“Wang Xin-Zheng”或“Wang XZ”

        而不符合这一规定的”不正确、不规范”的写法主要有:

“Wang Xin Zheng”,

“Xinzheng Wang”等

此外,中文姓名应该可以合理区别单名和双名。例如:

                                         中文姓名                           不合理                                      合理

王吉安                Wang Jian/Wang J             WANG Ji-An/Wang JA

王建                  Wang Jian/Wang J             WANG Jian/Wang J

       王吉南                Wang Jinan/Wang J            WANG Ji-Nan/Wang JN

      王金安                Wang Jinan/Wang J            WANG Jin-An/Wang 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