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TOMER
客户中心
助力生命健康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加速转化
实验动物都是较长时间甚至终生被限制在一个极其有限的环境范围内生活,这些环境造成了实验动物习惯了赖以生存的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将会严重影响动物实验的效果。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清洁度、饲养密度等。
1、温度 动物房内温度应保持在20~26℃,并在这个范围内缓慢变化,温度变化过大或过急,机体会产生生理和行为等不良反应,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动物易于患病,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甚至造成动物死亡。
2、湿度 动物房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0%~70%。湿度过高易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饲料与垫料也易发生霉变,影响动物健康。湿度过低,使动物房内粉尘飞扬,容易引起动物呼吸道疾病。 当环境相对湿度小于40%时,大鼠和小鼠易发生环尾病(尾巴出现环状纹,呈现水肿、出血,皮肤坏死与脱皮)。
3、光照 动物房照度应保持在15~20lx。光照过强会导致雌性动物做窝性变差,甚至出现吃仔和拒绝哺乳等不良现象。大鼠和小鼠长时间暴露在强光照下,会出现视网膜退化。照度不够会导致动物生长发育受阻,繁殖性能及抵抗力下降。
4、空气清洁度 动物房日常应保持通风换气(12~15次/小时),为动物提供新鲜空气,稀释粉尘及有害气体。一般以氨浓度检测指标来判断动物房环境空气质量,氨作为一种刺激性气体,其浓度升高时,可刺激动物眼结膜、鼻腔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影响实验结果。
5、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饲养的动物数量,不同动物种类对饲养密度要求不同。大鼠和小鼠建议≤5只/笼饲养。饲养过密,动物活动受限,直接导致动物之间争斗,并且排泄物相应增多,有害气体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