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CUSTOMER

客户中心

助力生命健康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加速转化

实验动物疾病模型-乳腺增生动物模型
更新时间: 2025-01-07 10:56

(一)造模机制

    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HMG)是指乳腺主质与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不良。由于本病病理形态复杂,命名繁多,如“乳腺纤维囊性增生”“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结构不良”“乳房疼痛”等。现多采用“乳腺增生病"这一名称,该名称能够基本概括乳腺小叶、腺泡上皮、乳腺导管、纤维组织的单项或复合增生。本病是中青年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在育龄女性中高达40%,占乳腺疾病的75%以上。近年来,由于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等原因,其患病率有明显增加趋势,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该病还有一定的癌变倾向,非典型性增生被列入癌前病变。因此,积极开展对乳腺增生病的研究,对提高女性健康水平、对乳腺癌的一级预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乳房是性激素的靶器官,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激素的调节。乳腺增生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由于雌激素绝对或相对增多,孕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雌激素长期刺激乳腺组织,而缺乏孕激素的节制与保护作用,致使乳腺导管和小叶过度增生而复旧不全。乳腺增生动物模型的制造方法即基于这一原理,多使用外源性激素造模,包括单纯使用雌激素,以及雌激素与孕激素联合使用的方法。也有的先采用手术摘除动物的双侧卵巢,再配合使用雌孕激素。各家文献报道的用药时间、用药剂量、雌孕激素比例等有所不同。应用雌二醇(E)和孕酮(P)肌内注射的方法制造乳腺增生大鼠模型,其病理改变与人体乳腺增生相似,被后来的研究者广泛采用,目前用于复制乳腺增生病病理模型的实验动物有 Wistar 大鼠、SD大鼠、豚鼠、昆明小鼠、新西兰兔、日本大耳白兔及青紫白兔等。由于 Wistar 大鼠观察实验动物的乳房、乳头外形和数目,测量乳房的大小、称重等比较直观,操作方便,不易继发感染,运用最多。

(二)造模方法及组织取材

Wistar 雌性成年未孕大鼠,常规饲养1周,适应环境后开始实验。模型组大鼠后腿内侧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 0.5mg/(kg·d),连续 25d,然后肌内注射黄体酮4mg/(kg·d),连续5d,造模时间共 30d。给药同时,大鼠自然饲养。空白对照组大鼠后腿内侧肌内注射生理盐水0.2ml/d,自然饲养,不做特殊处理。末次给药后第2天,用10%的水合氯醛按 0.35ml/100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眼球取血和组织取材。乳房取材选择大鼠腋前上、下2对(第2、3对)乳房,用20%Na₂S脱毛,用精密游标卡尺测量其乳房直径和高度。用手术剪或打孔器经向乳房基底部最大切面取材,进行相关指标检测。血清学指标多检测雌二醇(E₂)、孕酮(P)、泌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酮(T)。组织标本除常规H-E染色外,还可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雌、孕激素抗体及其他指标。

(三)一般情况及普通病理改变

1.一般情况 正常对照组:大鼠皮毛光泽,体态活泼,反应敏捷,食量、粪便均正常,体重增长正常,无死亡,乳房极小,肉眼几乎看不到。模型对照组:大鼠毛发枯萎,精神不振或烦躁不安易激惹,体重下降,常有打斗、咬啮饮水器瓶塞等现象,进食及排便一般,无死亡。用雌二醇后第5~6天后乳头开始变大隆起、发红。随着时间延长,多对乳房明显增大,颜色更加发红。加用黄体酮后,乳房进一步增大,但乳头发红消退。

2.病理改变 正常对照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排列规则,管腔无扩张,腔内未见明显分泌物及脱落上皮细胞,小叶及腺泡数较少,核仁不明显。模型对照组大鼠乳腺增生呈弥漫性,以腺泡和小叶增加显著。乳腺小叶增多至十余个,有的多达 30个左右,小叶间隔缩小,脂肪和结缔组织明显减少,腺泡腔和腺导管腔明显扩张,腺泡腔内含大量棕黄色分泌物及脱落嗜碱性细胞。少数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明显增生,细胞呈高柱状,有时排列呈羽毛样,形成假复层或乳头状突起,核仁明显,导管明显扩张,乳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

(四)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给予雌激素一段时间后,有的大鼠会出现兴奋、撕咬现象,甚至导致伤亡,要注意观察和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