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CUSTOMER

客户中心

助力生命健康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加速转化

气管、支气管、肺解剖组织学概述
更新时间: 2024-12-27 15:16

一、气管壁分黏膜、黏膜下层和外膜3层。

(一)黏膜

黏膜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1.上皮 气管黏膜上皮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这种上皮除气管外也分布于鼻、咽、喉、支气管及肺内导气部等呼吸管道,也称为呼吸上皮(respiratory epithelium),由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刷状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基细胞组成。

(1)纤毛柱状细胞(ciliated colunar cell):数目最多。每个纤毛柱状细胞游离端约含 300 根纤毛。

(2)杯状细胞(goblet cell):数量次于纤毛柱状细胞,胞质内含富有黏多糖的黏原颗粒。

(3)基细胞(basal cell):为锥体形小细胞,位于基膜上,细胞矮短,不达腔面。这种细胞是未分化的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其他型细胞。

(4)刷细胞(brush cell):呈柱状,细胞顶端具有密集的微绒毛。这种细胞可能是由未分化细胞分化为其

他细胞的过渡细胞。(5)小颗粒细胞(small granule cell):形状及分布与基细胞近似。散在或成簇分布,胞质内含直径 100~300nm 的有致密中心的颗粒,此种颗粒含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胺类物质或多肽类激素,属于 APUD系。有时可见神经末梢与小颗粒细胞相联系。此细胞分泌物对黏液及浆液的分泌有调节作用,并认为可引起血管和呼吸管道平滑肌收缩。

吸烟刺激可使杯状细胞增多,纤毛柱状细胞减少,导致黏膜清除效率降低,甚至使呼吸上皮化生为复层扁平上皮,更降低其防御能力。

2.固有层固有层的结缔组织内弹性纤维较多,还含有混合腺导管、血管、神经与淋巴组织和浆细胞。

(二)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许多混合腺。腺细胞分泌溶菌酶和分泌片。浆细胞产生的 IA经腺细胞运转时与分泌片结合,形成分泌性 IgA(SIgA),分布于黏膜表面,具有防御功能。慢性支气管炎时,腺体大量增生,黏液性腺细胞尤为增多,使分泌物增多且黏稠。

(三)外膜

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软骨组成。16~20个C字形透明软骨环以韧带相连,起支持作用,使气管保持通畅。软骨环缺口处被致密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所封闭。咳嗽时平滑肌收缩,使管腔缩小,呼出气流加速,有助于清洁气道。

二、支 气 管

支气管为气管下端的左右分支,管壁结构和功能与气管相似,但管径变小,管壁变薄,3层结构分界不明显。外膜内软骨形状不规则,较少呈C字形,有时为环形,有些断裂为不规则的软骨片,而平滑肌逐渐增多呈螺旋形排列,其收缩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

三、肺

肺(lung)表面被覆的浆膜,即胸膜脏层,表面光滑。肺由实质及间质构成。实质由肺内支气管各级分支及肺泡组成。间质为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的结缔组织组成。支气管从肺门入肺,再分支入肺叶,每个肺叶又有数目不等的肺段支气管,相当支气管的第 3~4级分支,肺段支气管再多次分支成为小支气管。小支气管分支的直径在 1.0mm 以下时,为细支气管(bronchiole)。细支气管再分支,直径在 0.5mm 以下则称为终末细支气管(terminal bronchiole)。以上为肺内导气部。终末细支气管再依次分支为呼吸性细支气管(respiratory bronchiole)、肺泡管(alveolar duct)、肺泃囊(alveolar sae)及肺泡(alveolus)。从呼吸性细支气管至肺泡称为肺内呼吸部支气管的各级分支总称支气管树。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周围有间质包围。肺小叶呈锥体形,锥尖朝向肺门,锥底朝向肺表面,直径为0.5~2cm。当尘埃颗粒等沉积于肺小叶间质内时,可从肺表面看出肺小叶底部的轮廓。

(一)导气部

1.肺内支气管 从肺支气管至直径 1mm 的小支气管,随着不断分支,管径变小,管壁变薄,虽仍有与支气管壁相似的3层结构,但分界不清。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但逐渐变薄,杯状细胞逐渐减少,黏膜下层的混合腺减少。外膜的软骨片变小,数量减少。而在黏膜和黏膜下层之间逐渐出现环形平滑肌束,相当于黏膜肌。随肺内支气管分支,管壁变薄,平滑肌相对增多。

2.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 细支气管管壁进一步变薄,混合腺和软骨片继续减少,趋于消失。至终末细支气管,管壁更薄,无混合腺及软骨片。两种管道的平滑肌束进一步增多,至终末细支气管平滑肌束形成一完整的环层。平滑肌的舒缩可局部调控进入呼吸部的气流量,当受到过敏性介质刺激时痉挛性收缩,可导致呼吸困难。

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黏膜上皮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除纤毛柱状细胞外,又有许多无纤毛的高柱状分泌细胞。此种分泌细胞功能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该细胞的水解酶等可降低气道分泌物之黏滞性,以保持气道通畅,而类脂则类似表面活性物质。

(二)呼吸部

1.呼吸性细支气管 终末细支气管分支为2个或更多的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径更小,管壁更薄,上皮为单层纤毛柱状或单层立方上皮,突出的特点是:管壁不完整,有数量不等的肺泡与其直接相通。

2.肺泡管 呼吸性细支气管分支为肺泡管,致使管壁更不完整,平滑肌与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等围绕肺泡开口边缘,如同括约肌,在切片上呈结节状。其腔面被覆单层扁平上皮,与肺泡上皮连续。

3.肺泡囊 位于肺泡管末端,是数个肺泡共同开口部位。肺泡囊与肺泡开口处,仅有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网等。

4.肺泡 为直径约 200um的多面形囊泡,两肺共有约3亿个,使肺呈海绵状,为进行气体交换提供了广大面积。肺泡一侧开口于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或肺泡。

5.肺泡巨噬细胞(pulmonary alveolar macrophage)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肺泡巨噬细胞形态不规则,位于肺泡间隔的间质内或肺泡腔内,具有吞噬尘粒、细菌或衰老红细胞等的能力,吞噬尘粒后的肺泡巨噬细胞又称尘细胞(dust cell),可随黏液移至咽部被排出,或进入淋巴管转运至肺门淋巴结或沉积于肺间质内。随着年龄增加,沉积于间质内的尘粒逐渐增多,使肺的颜色渐变为暗灰色。从呼吸管道至肺泡包括鼻毛、分泌物、纤毛、淋巴细胞和肺巨细胞等,共同组成呼吸系统的防护体系。

6.肺泡孔(alveolar pore)是穿通肺泡间隔的孔道,直径10~15um。肺泡孔有平衡肺泡间气压的作用,当某细支气管被堵塞时,可通过肺泡孔建立侧支通气道。但当肺部感染时,也可经肺泡孔扩散蔓延。

(三)肺的血管

肺有两个血管供应来源,分别为①肺动脉:为功能性血管,随支气管分支至呼吸部后,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肺泡。肺动脉血含 CO₂,量较高,其内的 CO₂,与肺泡腔中的 O₂,通过气血屏障进行气体交换。含氧量高的血液汇入肺静脉,出肺门。②支气管动脉:为营养性动脉,管径小,与支气管伴行人肺,供应支气管树管壁和肺内结缔组织等的营养。当抵达呼吸性细支气管后,也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一部分与上述毛细血管网吻合,另一部分汇入支气管静脉出肺门。

四、呼吸器官的组织发生

除鼻腔上皮来自表面外胚层外,其他呼吸器官均由原始消化管内胚层分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