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CUSTOMER

客户中心

助力生命健康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加速转化

银屑病动物模型
更新时间: 2025-10-13 09:36

(一)造模机制

        银屑病(psoriasis)俗称牛皮癣,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我国银屑病的患病率为0.123%。近年来,每年至少增加10万病例,且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银屑病因皮肤外观感觉差,瘙痒重,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关银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虽然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感染、代谢障碍、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因素、其他等因素有关。银屑病是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一种免疫介导性疾病。

        银屑病是以表皮细胞过度增殖为特点的皮肤病。病理表现是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化不全区可见Munro 微脓肿,颗粒层明显减少或消失,棘层增厚,表皮突向下延伸成钉突状;真皮乳头顶部呈杵状,其上方棘层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周围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

        确立反映疾病发病特征的模型动物方法,对于筛选具有相应药理作用的药物有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人们建立了以表皮过度增殖为主要表现的银屑病模型。此模型可以短时间内复制出某些方面与银屑病患者表皮增殖状况相似的特征,用于表皮动力学和药物筛选等研究,曾在银屑病研究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现今国内很多学者在外用药物筛选的研究中仍用此动物模型。

(二)造模方法及特点

        1.鼠尾鳞片表皮-鼠阴道上皮实验模型 正常情况下,小鼠尾部鳞片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保留有细胞核,而颗粒层缺失,其天然的角化形式与人类银屑病表皮相似,是银屑病样皮损的天然动物实验模型。雌激素期的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增殖活跃,基底层有丝分裂增加,上皮细胞转换加快,可作为动物模型,评价药物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

        2.普萘洛尔小鼠模型 普洛尔可通过阻滞B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细胞内cAMP水平,从而使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加速而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将普萘洛尔涂于豚鼠皮肤可造成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和角质层内多形核细胞浸润等类似人类银屑病的组织学改变,模拟了类似银屑病的组织学特点。其诱发的皮肤乳头状瘤,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表皮突延伸,也表现出银屑病患者表皮过度增殖的特征。造模方法:在豚鼠双侧耳郭皮肤用棉棒涂普萘洛尔搽剂(0.3g/cm),2次/天,连续2周,造成耳部皮肤银屑样皮损模型。已有研究发现,1L-20是与银屑病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在体外可明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IL-20的转基因鼠可出现皮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与人类银屑病有相似之处;此外,IL-20受体在银屑病皮损处有高表达。有人在普萘洛尔造模的基础上,利用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了动物皮损中1L-20 及角蛋白的K14、K16、K17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正常皮肤Ⅱ-20的表达仅限于基底层,且为低表达,但模型动物皮损中基底层及棘层均有高表达。应用Ⅱ-20反义寡核苷酸外涂皮肤后可使其明显好转。也观察到皮损中角蛋白K14.K16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普萘洛尔所致的豚鼠银屑病样动物模型不仅在组织病理学,而且在分子水平上与人类银屑病皮损一致。

        3.基因-免疫模型 随着对银屑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基因技术的开展,学者相继建立了其他动物模型,如自发性或基因突变鼠动物模型、转基因鼠模型、银屑病皮损-免疫缺陷鼠嵌合模型等。转基因鼠是通过人工方法导入外源性基因的动物模型。银屑病转基因鼠模型可在表皮过度表达不同的细胞因子(如Ⅱ-1、ⅡL-6.11-8、TNF-a等),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功能改变,产生银屑病样表现。由于这些模型是通过处理某个基因产生的,而银屑病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因此不可能通过剔除某个基因得到完善的银屑病模型,即虽然不同的转基因鼠可模拟有银屑病的某些不同特征,但没有一种转基因鼠可完全再现银屑病的临床和组织学的多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