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CUSTOMER

客户中心

助力生命健康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加速转化

痤疮动物模型的建立
更新时间: 2025-10-14 09:06

(一)模型概述

       痤疮为常见的皮脂腺疾病,其发病率高,约90%以上青春期男女可有程度不等的痤疮发生。该病主要发生在面部,使皮肤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就疮产生的原因而言,痤疮是侵犯毛囊皮脂腺单元的一种疾病,在正常的代谢过程中,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脱屑,皮脂腺分泌皮脂,皮脂携带脱屑从毛囊口排除,其中毛囊可以寄生大量的皮肤正常菌群,如痤疮丙酸杆菌、需氧葡萄球菌等。不正常的因素导致的性激素紊乱和皮脂腺痤疮丙酸杆菌的大量繁殖、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皮脂的大量分泌导致了痤疮的产生。

(二)模型机制

       兔耳模型是最常用的痤疮药物抗角化实验模型。自1941年Adams等首次使用免耳内表面为模型寻找导致痤疮的物质以来,免耳痤疮动物模型的应用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美国皮肤病学会在1989年制定了免耳模型的使用规范,证明免耳痤疮模型是进行寻常痤疮研究的合适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可通过涂抹油酸阻寒兔耳毛囊口,为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提供良好的培养基和厌氧环境,从而导致免耳痤疮角化模型的形成。

(三)造模方法

       制备兔耳模型时,通常于家兔内侧面耳管开口处 2cmX2cm范围,每日涂煤焦油1次,每次 0.25ml,连续 14d。由于目前煤焦油为禁用化学试剂,采用油酸代替煤焦油按照相同方法涂抹 14d已取得了相同结果。

(四)造模特点

       肉眼观察:正常组兔耳菲薄,柔软,其上可见清晰的毛细血管,免耳管开口处可见毛囊口排列整齐,模型组造模后的第 4~5天,兔的外耳道毛囊口出现黑色角栓,呈黑色粉刺状,毛囊口隆起呈丘疹状,后逐渐增多,肉眼很难分清个数:在造模后14~15d达高峰。

       镜下观察:正常组免耳表皮组织为2~4层,毛囊上皮轻度增厚。真皮层偶见单核炎细胞浸润。造模后组织学改变显示:毛四周角化层明显增厚,毛囊漏斗扩大,相邻毛囊相互融合,毛囊腔中充满粉红色角化物,并向皮脂腺延伸,皮脂腺分叶增多,单个皮脂腺直径明显增大。真皮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

(五)模型的指标检测

       1.兔耳薄厚程度(肉眼观察)。

       2.兔耳皮脂腺直径和毛囊面积--将兔耳组织块取下后以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每个标本作连续切片4张,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并且检测4张切片中位置相同而其结构最完整的2个毛囊面积和4个皮脂腺的直径,然后计算其各自平均值。